華語文語言政策研究楊聰榮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際與僑教學院
應用華語系海外華人研究碩士班
鄒瓊美:12 語言分類/太平洋
21世紀太平洋群島的中國人
在太平洋群島中,最多的亞洲人就是中國人,中國人刻苦耐勞,早期移民原因多半是家鄉收成不好,環境所困而須離家背景,不管到哪裡大多從事勞力工作,80年代中國大陸改革開放後大量移民人潮外移在居住國從事低技能工作如:農、漁、工等。近年來情況稍有改變,除了上述之外又增加一種富有人士移民,也稱為「投資移民」,這些移民者帶著資金到外國投資創造財富。還有一種稱之為「專業移民」,挾著高學歷及特殊專業移往國外。從上述可知中國人移民層次已漸漸提高,話雖如此,人在國外靠勞力改善家鄉經濟者也未曾消失,只是換個稱呼,稱「外勞」。
因為時代的演變,居住合法是很重要的問題,以前法令不完備,所以大多可入籍他國,進入21世紀後,移民方式也產生變化,這是很微妙的。
武氏緣:跨越三世紀古巴華人之研究
(熊建成博士的論文)
本論文涉及到古巴華人歷史,讓我首次認識古巴華人問題。原來古巴華人歷史悠久,華人在古巴歷史上站著重要的角色。從十九世紀在古巴地已經有不少華工在這裡克苦耐勞工作。就在古巴建立共和國過程中以及抗戰過程中功不可沒。
令人感佩的是,熊老師的論文提供很多具體的古巴的華人數據,讓我們很容易了解古巴的華人歷史。可惜,之後因為“排華政策”讓整個古巴華人社會深受影響。
羅允澤 語言分類 太平洋
閱讀完後認為,上個世紀的古巴契約華工。與過去南洋的豬仔的性質有些相似,只是差別在有無契約而已,但是依然處在剝削性勞動的樣態,而非今日所謂的勞動樣態。
徐智俊 模里西斯的客家人
2013年12月初訪問了來自 模里西斯客家人 候明明 女士。
六百年前,鄭和敲開了中華文化在海上絲路的輝煌,六百年後,侯明明延續著中華文化的思路,將客家人的精神薪傳在非洲的土地上。位在印度洋上、距離非洲大陸二百二十公里遠的模里西斯(Republic of Mauritius),在1968 年獨立建國之前,曾是法國與英國的殖民地。長達二百五十年的殖民歷史,為這座島國匯集了多元民族,包括華人、英國人、法國人、印度人與巴基斯坦人等,多元開放的島國特性讓模里西斯的城鎮風貌,在此找出一個融合彼此的平衡點,塑造出不同的文化特質。多數的華人集中在首都路易士港(Port Louis),市內隨處可見高掛華文商號招牌的商店,和黃皮膚黑頭髮的亞洲人。1931 年初,在路易士港打拚的客家人更成立了模里西斯一所以華文教學的學校─中華中學暨附設小學,並以客家話為主要授課語言,讓客家語成為模里西斯華人區最普遍使用的語言之一。1949 年國民政府撤退後,當時才六歲的侯明明,跟著父母與軍隊一起逃離中國大陸,從香港輾轉到模里西斯居住,這一住就是幾十年。雖然歷史上許多局勢的變遷造成客家族群的遷徙,卻沒有因此讓順天敬天的客家人拋下祖先所留下來的精神資產,就連遠在海外的異鄉國度也還保留著對於文化的堅持與傳承。模里西斯是非洲地區擁有最多客家人,也是最重視與保留中華文化傳統習俗的非洲國家,多年來在華人的深耕與融合之下,除了贏得當地政府與人民的信任,也讓當地政府對於中華文化的傳承與拓展有著友善的回應。尤其是現今當地政府為協助推廣中華文化,特地在較多華人就讀的公立中、小學開設中文課程。模里西斯國家廣播電臺更是每日播送客語、粵語節目,甚至在中央政府部會設置中,留下一名華人保障名額。模里西斯政府對華人教育、參政、福利等舉措,讓中華文化的傳承,意外地在離中國千里遠的非洲島國,繁花綻放。「莫忘祖宗言」一直是全球客家人共同的家訓,在科技與文明快速進步的時代以及面臨西方文化的衝擊,更讓離鄉的子弟後代面臨文化延續的困境。即使有模里西斯政府的協助,對於生長於此的華人第二代、第三代年輕學子們,因成長背景與環境和中華文化較無直接的情感連結,加上日常生活所接觸的多為西式文化,讓華文學校日漸凋零,甚至相繼關閉。
12 pbworke 康本松 : 語言分類/太平洋(本土:考試)
在語言學的研究範疇中,對於語言的分類有許多的分法。我們可以依據語意、語法、構詞等等的分法來分類語言。在這裡我們將以語音學的角度討論兩種語言分類。第一個是所有語言的超音段分類法,第二個是所有語言的音位分類法。
Comments (0)
You don't have permission to comment on this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