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If you are citizen of an European Union member nation, you may not use this service unless you are at least 16 years old.

View
 

08

Page history last edited by 楊聰榮 Edwin Tsung-Rong Yang 10 years, 7 months ago

 

 

華語文語言政策研究楊聰榮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際與僑教學院

應用華語系海外華人研究碩士班

 

 

 

鄒瓊美08:泰國曼谷華人的台灣意識 

    這是一篇研究的學術文章,主要對象是在曼谷的台灣人對『台灣意識』的見解,研究者闡明以「政治概念」為基礎,探討其思想內涵與特質,說實在的「意識」是很抽象,欲由受訪者口中清楚表達是乎會有點難度,另台灣人以和為貴的個性,身處異鄉以發展事業為主自然不會完整表達其政治立場以避免同鄉反目。

    以我泰籍華裔身份嫁來台灣居住20幾年來所觀察,臺灣是道道地地的移民國家或地區(因牽涉國家定位問題,不在此討論範圍),而我也是最新一批的移民者,我對這篇報告第7頁「身分認同」特別有感觸,文中提到「我是誰?」,沒有身處其境之人無法體會。「認同」(identity)誠如本章提到自我認同,而我們也需要集體的社會認同。


 

60285015I 李 : 國華文教學現況 


       
這篇文章共分四部分。不過我只要提到泰國華文教存在的問題的部分。研究者就提到一些問題,比如;泰國剛開始教學漢語的時候就找不到好的書來用教學,用大陸的,是拼音但是間提字,用臺灣的,是繁體字不過用注音符號。因為之前泰國一開始教學漢語的時候要用繁體字和拼音,所以那個時候老師們只好用兩邊的書來教學或自己編書。但這個問題在目前的泰國不是那麼大的問題了,因現在的書差不多都會有拼音,孔子學院也有編書,還有朱拉隆功的中國研究中心五年前編了一套教學漢語的書為了比較適合泰國學者用的,內容不但教學漢語和中國文化,還包括泰國季節、泰國文化等等。

          現在的泰國學者,越來越多選學漢語當第三個語言。但在我的眼中,現在的問題跟之前不同了。目前的問題是學者學漢語讀寫比聽說好,即使泰國有很多泰國華僑,但他們差不多不是用普通話,所以學者有少機會用到學過的語言。


 

60285016I 蘇青婉 : 華文在泰國的發達以個人的想法

 

在泰國目前可以說不論是國立學校、私立學校,大學,補習班等 都有華文課。 代表泰國認同也接受華文成為一門外國語言除了英文、日文、中文、等。在網路我也曾經看過有很多教材你可以學習中文。因為受到中國大陸的影響泰政府鼓勵(可以說指定)要用簡體字的課文 我以前學過的學校是用繁體字的課本目前那個學校要換簡體字的課本了。這方面對我來說,是很可惜因我個人的想法是先學繁體字然後就可以看簡體字筆交容易,但我也聽說有些大學有教繁體字和簡体字一起但後來因老師們都拿簡體字的課文來教所以大部分多是簡体字比較多。

所以在泰國的華文的發達越來越來多、很多泰國大學和中國大陸的大學合作交換老師, 交換學生 當學生畢業後就可以有機會找到工作比較多可以去大陸工作或去其他的華文國家工作

 

武氏缘: 語言與認同 

本周的研讀關於語言與認同,這裡所提及到是楊宜音的一篇文章「文化認同的獨立性和動力性:以馬来西亞華人文化認同的演進與創新為例」。

的內涵很廣闊,所以文化的改變引起很多方面隨著改變。語言跟文化是不可分離的,牠們互相影響。這篇文章楊宜音老師充分分析文化的認同引起到社會,語言,習俗的特色。他說文化認同指個體對於所屬文化的歸屬感及內心的承諾從而獲得保持與創新自身文化屬性的社會心理過程,同時肯定華人在海外的生存發展典型地展示了文化認同的獨立性和動力性。然後通過具體實地,她將馬來西亞的文化認同為研究多想,發現幾個問題:1)由祖籍地認同親屬認同演變為對整個馬來西亞華族華人社會組織的認同,整合機制由先賦性群體變為具有華人整體種族文化特徵的現代組織。2)由祖籍地認同親屬認同方言認同發展演變成為華語語言認同突顯出華人群體的文化特徵。 3)由習俗信仰認同演變成為對文化價值的認同。

因此馬來西亞華人經過國家認同改變後形成了以文化認同為主要族群凝聚力的社會整合機制並逐漸建構了獨特的馬華文化。

 

羅允澤  語言與認同/泰國

閱讀完後認為,泰化政策是1930年代鑾披汶發動的民族主義政策,他們推行同化政策想將泰國華人等少數民族同化成泰人,泰語成為官方語言,泰族文化成為官方文化。這也是形成目前在泰國族群和諧的情形,而且也無法由姓氏之中直接分辨是否為泰或華人。


60185018I康本松 : 08 語言與認同/泰國(本土:鄉土語言)

目前泰國華人約有六百萬人,當中以潮州人(當地稱Teochew或是Teochiu)人居多數,有56%;而客家族群有16%居次,海南(Hainanese)有11%,廣東(Cantonese)與福建人(Hokkien)均約有7%。但在泰國華人群中,客家仍保有獨特的族群認同,以各種會社(associations)或俱樂部(clubs)凝聚其族群內部的認同、傳承語言文化、增加彼此的互動等等。但是,泰國的客家族群想要維持自己的認同與文化卻也是一個漫長而艱辛的過程,特別在於1992年之前,泰國政府禁止華文教育,導致許多華裔必須以「地下」的方式來傳授華文或是母語;同時,在外在社會多數仍以「華僑」或是「華人」做為其分類方式,客家認同如何與其他華人族群,如潮州或是海南進行區隔,建立其獨特的族群認同?其中主要的認同意涵又是什麼? 本研究希望從不同的社會歷史、國家政策、當地族群互動等脈絡之下,釐清泰國客家可能有的樣貌,並聚焦於客家社團如何建構客家認同?如何傳承客家文化?以哪些方式來建立族群認同的邊界,進一步與其他華人族群進行區分?在這些客家認同的想像中,客家社團的角色與功能為何?其社會網絡又是如何建立?為了回答這些問題,預計使用的研究方法為深度訪談與參與觀察法,訪問的對象主要包括客家社團的幹部與成員,瞭解客家社團實際活動情形,相關的文化活動、族群認同的發展狀況等。


徐智俊       泰國 勿洞 Betong

 

       因為聽眾朋友吳永光是這裡人,他是潮州人後,可是勿洞客家人很多,所以他會聽也會講4代。因為是透過網路認識,讓我對勿洞產生好奇:

泰文中勿洞的意思是竹筒,據說這裡早期種了很多竹子,因為有勿洞此名的產生,勿洞(Betong)位於泰國南部,是一個與馬來西亞接壤的山城,它是泰南也拉府(Yala)的一個小鎮,有"霧裡山城"的雅號.人口約6萬,半數是信奉回教的馬來族,45%是信奉佛教的華裔,5%是泰裔.這裡是廣西人到達泰國最早的落腳站,也是廣西人最集中的地方,所以這裡也有"廣西村"的稱號.客家話這裡也通行。

      馬共建黨於1930年,在熱帶原始森林裡堅持武裝戰鬥60年,經歷反英、抗日、反當權者的政治鬥爭。馬共於1989年在合艾與馬、泰簽署和解協議,發表《和平公報》,馬共銷毀了武器後,勿洞自此沒有了硝煙,取而代之的友誼村與和平村的形成,因「肅反」而分裂成三個派系:馬共黨中央派、馬列派和革命派。馬列派和革命派合併成立馬來亞共產黨,放下武器後,建立了友誼村。馬共中央派解甲後建立了和平村。和平村屬中央的陳平派,友誼村則屬於馬列派。不同國籍出身的黨員,解甲歸田後都被接納成為泰國公民,在這裡安家落戶,每人獲得一筆安家費,並分得數依葛土地。

     本地也有成立客家公會,限定客家人參加,吳永光先生沒有參加。他經常透過網路和我要華語和客語資料,真得是很特別的朋友。

 

 

    


 


 

Comments (0)

You don't have permission to comment on this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