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If you are citizen of an European Union member nation, you may not use this service unless you are at least 16 years old.

  • Dokkio Sidebar applies AI to make browsing the web faster and more productive. Whenever you open Sidebar, you'll get an AI summary of the web page and can ask any question you like about the content of the page! Try Dokkio Sidebar for free.

View
 

05

Page history last edited by 楊聰榮 Edwin Tsung-Rong Yang 9 years, 3 months ago

 

華語文語言政策研究楊聰榮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際與僑教學院

應用華語系海外華人研究碩士班

 


 

鄒瓊美:05雙語教育/新加坡 

 

新加坡,是東南亞的一個島國。位於馬來半島南端,毗鄰馬六甲海峽,面積710平方公里,人口約5,33萬人是世界人口密度第二高的國家,僅次於摩納哥。而新加坡是一個多語言的國家,包括英語、馬來語、華語以及坦米爾語加坡很重視教育,精英教育眾所皆知加坡國立大學與南洋理工大學都是亞洲頗具盛名的學府。

 

因為曾被英國殖民的歷史淵源,使得四大族群所慣用的母語語言無法擇一選用當作該國各族群溝通的語言,從另一角度探討,在世界潮流中欲嶄露鋒芒與各國政經交流,英語是唯一的選項,也因此成為新加坡人必須學習的主要語言,所以雙語政策的執行就必須積極的推動,才能增加該國的競爭力。新加坡英語雖然源自英國,但經過百年來時空變遷已形成特殊腔調的英語,其政府亦積極推行說標準英語,在新加坡說英語者被視為較高階層,其法律也是英文書寫,所以新加坡經過雙語教育的推行實施已經達到良好的效果。反觀國內雖然部分地區從小一已經有英語課程但正反兩派意見不一,較正式的英文課程還是在七年級才納入。

 

綜觀全世界英語是使用最多的人口,我國教育制度對英語、英文的課程及內容與新加坡相比落後許多,如此將會降低我國在國際上的競爭力。「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我國宜盡早制定相關的雙語教育政策與執行方式,全球各經濟體相繼形成,人民國際間交流已成趨勢,唯有能相互溝通的語言才能精準和正確表達己見。

 

 

李效珍05.台語在台灣的現況

  全世界閩南話的人口有六仟多寓出了台灣以外住在中國福建南部、廣東的東南、海南島以及柬南亞各國,基中以台灣誥為母語。這六仟寓的人口在閩南話的語法合訶彙差別很少。

  任何語言的發展都會受到當地的歷史與文化的影響此如說SINGAPORE

 

 


碩一蘇青婉 60285016I

 

周五:雙語教育/新加玻

 

第五週我讀的是「新加坡雙語教育政策的沿革與新機遇」吳英成南洋理工大學國立教育學院 [新加坡]的心得。在新加坡是從 1965 年獨立建國以來 華語與英語在新加就是雙語教育即成為主流教育體系的基石,所有新加坡學生除了以英語為主要教學語言外,還必須修讀所屬族群的“母語"課程。新加坡推行以英語為主、族群“母語"為輔的雙語教育政策。華族學生必須接受“英文為主,華文為輔"華語在新加坡

的教育體系只是單科,教學時間有限,本地學生聽說能力還行,“讀寫能力"卻不斷弱化。 上周我有機會跟新加坡媽媽的朋友通電話、她說她的兒子不想學華語、但會聽得懂,寫中文字的話會用拼音來打字出來可本是用簡體字的中國大陸的書。經過了40 多年的推動後 因為希望雙語教育能培養華族學生成為華英雙語同等優異的雙語人才,但還是沒有那麼好的結果後來從2004 年起,中國開始與外國高校合作成立“孔子學院",在短短三年裏,世界各地的“孔子學院"已迅速增加到132所。以我各人的感覺是覺得新加坡是最值得來學英文和學華語的、在泰國也有很多華僑還泰國人送他們的小孩來新加坡學英文,因為新加坡的物價也跟泰國差不多了還可以隨便讓孩子學中文新加坡又離泰國不遠也不用作簽證很方便。英語在新加坡的社會語言地位比較高,算是英語在新加坡具有最高的經濟價值,人們要想提高自己的社會地位,非掌握英語不可。我各人認為不論如何最適合推動雙語教育在新加坡是值得的。我想提出問題說:曾經被英國控制過的國家是否英文能力比較好嗎?

 

 


 

 

60285015I  李昕 : 新加坡 雙語教育體制

     在新加坡的華族社群裏,華族學生必須接受 "英文為主,華文為輔"的雙語教育體制 . 因為新加坡有很多元主群
在新加坡有四個語言是官方語言: 英語, 華語, 馬來語, 和淡米爾語 . 但主導語言就是英語 .
     新加坡還有自己的語言叫成 "Singlish" 就是英語但使用本地的生詞或語法來混一起 . 政府就出來推動人們
用英文和普通話替Singlish和別種漢語的活動 . 
     其實我認為國家有兩雙語言想新加坡也不錯, 因為現在如果會這兩個語言人們就有比較好的機會. 但因為有很多
元主群也要想好語言政策為了平衡 .不過新加坡也做得很成功, 因為在那兒每個地方的語言景觀多有四個語言.


 

 

羅允澤 新加坡的雙語教育

1965馬新分家獨立後,新加坡政府繼續堅持發展雙語教育政策,並制定一系列強制性的措施來落實。

1966年開始,全國各源流中學的一年級新生都必須需讀一門「第二語文」。

第二語文自此由「選修課程」調整為「必修課程」也在1969年度成為劍橋普通水準會考(GCE 'O' Level)的一門科目

 

1979調整為︰學生的第二語言在GCE 'O' Level中必須考到D7的及格水準,才能升入大學預科課程或工藝學院。

1980追加調整規定為︰學生的第二語言在劍橋高級水準會考(GCE A Level)中必須考到D7的及格水準,才能准予錄取國立大學。

1978年公布的資料顯示,教育系統學生損耗率極高,小學29巴仙、初中36巴仙。

1978教育報告書

「一九七八年教育部報告書」(the Report on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1978)。一九七八年八月,新加坡副總理吳慶瑞博士領導的教育研究小組針對新加坡的教育制度及語言政策進行檢討與評鑑。研究小組提出了「一九七八年教育部報告」,對新加坡有關教育方面的語言政策,提出詳細及權威的評論。其中重要的發現如下:

1.讀寫能力低:至少有25%的小學六年級學生未能達到最低的讀寫能力標準。

2.一九七五至一九七七年間,參加小學離校考試的學生,62%未能通過第一或第二語言考試。

3.學校於各種測量能力表現的途徑-測驗、報紙及書本閱讀中,表現不佳。

4.幾項提升語言程度的策略,經評估後成效不佳。

報告發現由於對語言能力要求過高,使得雙語政策未能普遍有效的實施。

新加坡政府認為有必要為不同學習能力、學習態度及學習興趣的學生,安排不同學習課程,因此著手實施學制的改革,亦即於小學及中學階段實施分流制度。

並根據問題提出「新教育系統」的新方案。

根據統計資料顯示,登記華語源流學校的小學新生,自一九五九年的46%降至一九八四年的0.7%。

一九八三年十二月教育部提出,由於少於1%的小學新生登記華語源流學校,而且已經沒有學生登記就讀馬來語及淡米爾語學校。

對此公告所有學生在一九八七年度將以英語做為第一教學語言,為全國性學制的實施。

先脫方入華,再脫華入英

 

 

60185019i  武氏緣

 

新加坡原有三大種族,以華人為數最多,馬來人次之,印度人又次之。新加坡的通用之主要語言亦即此三大民族之語言,再加上原來的殖民地語言英語(加上淡米尓),成為今日新加坡的四種官方語言。雖然新加坡的人口以華人,馬來人與印度人為三大種族,但是各族內部尚有許多小民族,並不如表面所見那麼單純。 據調查,在各族內部的小民族都有自己的語言。

現在很多新加坡華人不會華語,馬來人不會馬來語。而且四大官方語言也造成一些問題

 

 


徐智俊    從新加坡茶陽會館 看華語教育   

 

 

    地球上最理解台灣客家人的就是新加坡客家人,茶陽會館聽得到客家話、客家歌和客家電視。這裡的客家鄉親努力收集客家影音資料,從2005年開始,每年都舉辦客家歌曲言唱比賽,茶陽會館財力雄厚,非常有心發展客家文化,新加坡也是移民社會,如果在華語教學上融入更多『移民故事』觀點,有更多歷史脈絡,會更好!最近才知道新加坡國花蘭花原來和『蘭芳共和國』有關。這些都讓我想去新加坡看看。


60185018I康本松 : 05雙語教育/新加坡

新加坡的學前教育機構是如何展開雙語教育的?

在師資的配備上,有說英語的教師、有說華語的教師,并要求說英語的教師無論何時何地都說英語;說華語的教師無論何時何地都要說華語。 在環境置上,英語、華語兩種文字同時出現,如:在桌子上貼有“桌子”和“table”的文字,在椅子上貼有“椅子”和“chair”,每個孩子的名都有英語和華語名,如果是印度人、或其他民族的孩子,入園后會由華語教師為他取個華語名。這些英語名、華語名分別出現在孩子的英語作業和華語作業上,由于多次的出現,兩歲多點的孩子就能認識自己的英語名和華語名了,到能寫字時,自然就能寫起來了。教室墻面的布置上,也貼有不少圖、英語、華語同步的內容。

 

 

     

 

 

  

 

 

Comments (0)

You don't have permission to comment on this page.